当物质无法满足自己的时候,我们寻觅的是心灵;当成功只剩自己独享的时候,我们憧憬的是爱情。
沪上流行异地恋

   

上海的日益开放带来了婚姻模式的变革,200611日,市婚姻登记处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市两地婚姻的数量连年攀升。两地婚姻,是指一方户口在上海、另一方户口在外地的夫妇。2005年全市国内结婚登记共有10万对左右,其中异地婚姻达3.2万对,也就是说,每3个上海新婚家庭中就有1对异地鸳鸯。

 

  婉灵刚招了一个云南女孩合租房子,邻居的阿婆就找上门来打听这个云南女孩的情况,还殷勤地与婉灵聊起了自己的儿子,希望婉灵能转告一下她的室友,如果她觉得合适,可以让儿子约她出去喝咖啡。

 

 

 

  邻居阿婆的举动让婉灵很意外,来上海半年的她一直认为,上海人对外地人的偏见虽然没有过去明显了,但是婚姻这桩终身大事,上海人还是不太能接受外地人的,尤其是父母这一方面。事情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

 

 

 

  沪男外女VS外男沪女

 

 

 

  20051月份,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与农工委成立了上海两地婚姻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组,赴徐汇、普陀等8个区进行调研。

 

 

 

  调查显示,两地婚姻的数量增长加快,呈上升态势。1991年至2004年,本市结婚登记的两地婚姻总数累计已达23.34万对,年均增长速度达17.6%。预计未来5年内其占全市结婚登记总数的比例可能会突破40%两地婚姻相对集中在近郊地区,主要是因为地处中心城区动拆迁后的人口导入区,市郊城市化进程较快,建设和经商务工活动中,导入外来人口比较多等。

 

 

 

  外地配偶主要来自邻近省市,来源地与来沪流动人口来源地相仿,安徽、江苏、浙江和四川省是主要来源地。以外地媳妇为主,外来女婿近年有增多趋势。两地婚姻双方的年龄差距在缩小,双方的平均结婚年龄比本地婚姻(沪男沪女模式)低1-2岁,沪男外女模式的两地婚姻双方年龄差距有所缩小,从1990年代的5岁差距缩小到现在的3岁,已经逐步走出本地年龄偏大男性迎娶外地年龄偏小女性的模式。

 

 

 

  外来女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外来媳妇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据2004年本市结婚登记资料分析,外男沪女模式两地婚姻双方的文化程度均高于本地婚姻,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3.64年和13.62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分别有60.39%56.44%,这部分人群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而沪男外女模式的两地婚姻双方受教育年限均低于本地婚姻,尤其是外来媳妇平均受教育年限仅10.95年。

 

 

 

  高层次外地人,很吃香

 

 

 

  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其海纳百川的特色,已从经济、文化、科技、金融等领域,渗透到家庭婚姻生活,本地汉娶外来妹、沪上花嫁外地郎等报道比比皆是。毋庸置疑,这些新上海人,无论是学历、职业、收入,还是品质、能力等方面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上海女孩小罗的男友是河南洛阳农村人,是她大学同学,目前正在攻读复旦大学博士。小罗认为地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背景接近,这样沟通就不会有太多的问题,而且男友已经在上海生活多年,生活习惯也逐渐适应。

 

 

  上海男孩小沈的女朋友是大连人,准备今年结婚,在他看来女朋友一个人在上海工作,很勤奋、上进,而且素质高。像我的外地同学,人品、学识都不错,个个都是精英。

 

 

  

  来沪工作的外地人大多数属于人才引进,学历和工作都比较好,在各行业中表现出色。而且,这些外地优秀男士的数量还会在未来逐步增长。在外企和一些新兴行业,如IT、生物科技等领域中,引进人才占了很大比例。像漕河泾的一家电脑公司,外来人才占到员工总数的50%以上,而在另一家电子公司,相应比例高达60%,这些人的年龄集中在25-30岁,其中未婚和没有恋爱对象的占八成之多。

 

    外地男士要讨上海小姐喜欢,一般需要来自外地大城市,家庭背景好,卫生习惯好,收入和事业都属中上游,身高在1.7米以上。其实在收入高、体贴人、懂情调这3项中满足两项的外地男士就已能基本过关,至于那些口才好、生性豁达的北方人就更加讨上海女孩喜欢了。

 

 

 

  异地成婚后 琐事多摩擦

 

 

 

  上海市婚姻服务中心的于女士却遇到了老问题。她这里的客户一般是由父母代替儿女来登记的,基本上都要求找上海本地人。在填要求这一栏里,很多人都要求是上海人,有的连籍贯也要求是上海的。除非离过婚或者自身条件不太好的人才考虑选择外地人。于女士说,也有的人看到周围反面的例子,才不愿意找外地人的。

 

 

 

  上海男孩小午的父母整天告诫他不要找外地女孩,找外地女孩麻烦太多了,外地的七大姑八大姨经常要到上海来玩,家里就会像旅馆一样。还有她亲戚朋友万一要向我们借钱,你说这钱借还是不借?

 

  因生活习惯差异引发摩擦,是两地婚姻产生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管平平与四川男孩宇同热恋一年后走上红地毯。但蜜月一过,两个人就开始起了矛盾。他们家里有三种语言,上海话、四川话、普通话。管平平喜欢吃泡饭,宇同认为这个习惯充分体现了上海人斤斤计较的小家子气,他宁愿不吃早饭,也不肯碰泡饭。还有烧菜到底是放糖还是放辣、回到家要不要换套衣服等鸡毛蒜皮事,两人经常发生口角,搞不好就升级成一场争吵。

 

 

 

  曾女士和北方男友交往时,受到了亲友的反对,甚至被父母要挟说如果和他结婚就别跨进家里的大门。曾女士在家庭一致反对声中坚决地表明了自己非他不嫁的决心。最后父母拗不过,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结婚以后,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却越来越明显,他有点大男子主义,从来不肯进厨房做饭,我们逛街他也没耐心陪,不知道帮我拎东西。曾女士抱怨说。虽然和外地的公婆很少见面,但他们认为上海女孩作、娇生惯养、精明、小气,儿子以后要吃苦的,经常打电话问儿子生活怎么样,这让她苦笑不得。

 

 

 

  在本市某媒体从事行政工作的朱先生虽然不反对与外地人结婚,但他还是认为实际中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户籍,可能在结婚当事人中间不会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当有了下一代,就会涉及子女读书、就业等问题。同时,在上海生存和发展,住房也是一大问题,熟悉本地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男女生活在一起,尽力缩小彼此地域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性的不同,也是维系家庭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嫁个外地郎 好处一一数

 

 

 

  对外地男士来说,能娶到上海小姐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小罗就感觉到了这一点,她去男友家里拜访时,男友家几乎所有的亲友都来看她,呵呵,每天都有人来看我,就像参观大熊猫一样。

 

 

 

  但是,对于如何招待这个上海女孩,男友的父母有点不知所措,小罗无意中看到了男友父亲的日记,上面写他家的一个亲戚找了一个上海女孩,每次回婆家都会挑三拣四,抱怨面食让她难以下咽,男友的父亲怕小罗也这样作,会不满意家里的招待,以后可能会影响她和儿子的交往。

 

 

 

  其实,生活方式不同,可以互相适应,大家都能彼此体谅,嫁人最重要的是那人对你是真心的,有能力潜力的。其他根本无所谓,不要在乎一点得失,一点操劳。小罗说。

 

 

 

  记者注意到,在上海谈房论市——金桥一方(雅苑)论坛上,有一个嫁给一个外地人,上海女人们要克服什么困难的帖子,网友新茶配陈壶一口气列举了5个嫁外地人的好处:1.婆婆不在本地,不会有婆媳矛盾,减少婆媳纠纷的风险;2.老公总在身边,一年不过回一次老家,像做客一样;3.节省费用。虽说每年探亲的费用也不少,但如果在上海,花费更多;4.可以常去旅游,享用新鲜果蔬,感受乡下不一样的风光;5.偶尔接待外地亲戚,可以显示你的大度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