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质无法满足自己的时候,我们寻觅的是心灵;当成功只剩自己独享的时候,我们憧憬的是爱情。
隐名征婚“门前冷落”公开身份“倾国倾城” 以“劳模”身份征婚,是预谋还是无奈?
 
    [核心提示]
  2005年岁末,围绕焦作全国“劳模”铁紫娟以“劳模”身份征婚事件,社会给予了极大关注。一类观点认为,作为“劳模”就应顾及“劳模”的形象,不能炒作。另一种则认为,劳模也有七情六欲,有权追求幸福。
  铁紫娟缘何至今没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为何公开自己的身份?第一次征婚又失败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赶赴焦作进行了采访。

  [第一次征婚]
  隐名征婚未果无奈亮“劳模”
  “某女,36岁,未婚,本科学历,市直机关公务员。欲觅一45岁以下,本科学历,有稳定收入……志趣相投的男士为伴,电话:135★★★★★★★★。”
  像很多人一样,铁紫娟在当地报纸上第一次刊登征婚广告时,因为怕羞,不敢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具体身份。
  11月16日傍晚,在焦作某单身俱乐部办公室,记者如约见到了铁紫娟。干练、开朗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
  “征婚广告一连在报纸上刊登了好几次,断断续续地也打来的一些应征电话,但没有合适的,相反还有一些骚扰电话。”谈起第一次征婚失败的原因,铁紫娟毫无掩饰地说:“一个原因可能是当地报纸影响力有限。另一原因也可能是自己没公开真实资料和具体身份。”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前后矛盾了足足有3个月,铁紫娟决定扩大范围征婚,并公开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她说:“我只是想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为了结婚而结婚,我绝不会干。我的原则是宁缺毋滥!”

 
  [第二次征婚]
  “劳模”声名远播一千多人应征
  “铁紫娟,女,38岁,未婚,回族,全国劳动模范,大学本科学历,工学学士学位,市直机关公务员,现与父母一起生活。……欲觅45岁以下,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有住房和稳定的经济来源、且志趣相投的男士为伴……如能碰出爱的火花,愿与男方远走他乡。”这是铁紫娟第二次刊登的征婚广告的部分内容。
  铁紫娟面向全国公开征婚一事经过媒体报道后,不仅众多勇士揭榜应征,而且各地涌现出众多“红娘”愿为她牵红线。据铁紫娟的代言人、焦作某单身俱乐部负责人冯先生介绍,迄今为止,大概已有1000多人通过各种方式欲携手紫娟,应征者多为高素质的优秀男士。有现役军官、国家公务员、企业老板、大学教授、海外留学生等。
  除全国各地的优秀男士应征外,还有数十位来自国外的华侨也表达了“浓浓的情意”。冯先生说,他们收到了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新加坡、阿联酋等20多个国家的30多封邮件。这些应征者,多是硕士博士,其中还有两位是双料博士;从职业来看,多为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也有企业老板和高级管理人员。
  一位大学副教授在来信中说,他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各方面都符合紫娟的条件。他喜欢“劳模”踏实奉献的品德,更喜欢铁紫娟活泼开朗的性格。
  一来自国外的老板说自己是个华侨,思乡情结使自己一直想找一个中国人做妻子。他知道中国“劳模”是从基层选出来的,能吃苦耐劳,另外铁紫娟受过本科教育,英语基础也不错,正是他想找的太太。

 
  [曾有过爱情]
  那段爱情如烟她只提及分手
  1983年,16岁的铁紫娟初中毕业,因家中贫困就进了当地纱厂,当了一名挡车工。1985年,18岁的她织出了万米无疵布。到1990年,铁紫娟创下了累计织出万米无疵布43匹的纪录。21岁时,铁紫娟成为新中国建国以来年龄最小的全国“劳模”。
  从20岁起,铁紫娟先后多次被授予市劳动模范、市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青联委员,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2年,25岁的她非常幸运地考入了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就读工业管理工程专业。
  就在她考入大学的前一年,24岁的铁紫娟开始了一段朦胧的初恋。但对于这段短暂的爱情带来的快乐,铁紫娟不愿多提,她提到的是分手。据介绍,1993年夏天,铁紫娟家中突遭变故,而男友在此时提出了“结婚”。
  “当时男友提出结婚是试探,因为我在上学根本不可能结婚。他提出分手,我也能理解。毕竟我头顶着这么多的‘光环’,又在上海上大学,我也绝对不可能让人家等我4年。我不怪他,只能说我们没缘。”对于过去的爱情,铁紫娟就这样简单地作了概括。

 
  [失恋后生活]
  青春飘然而去留下十年寂寞
  分手后,铁紫娟情绪极为低落,心凉到了极点,便决定延缓与爱情的牵手。“这么一拖就是10年,但人生能有几个10年呢?”铁紫娟说。“那时候,26岁了还觉得自己蛮年轻。因为上学不容易,一切只能以学习为重。那时也有几个人追我,其中一个还是外国留学生。可我是那种受了伤害就要缩在壳里自己调养的人,而且自己那时吃饭都成问题,根本没有心思谈恋爱。”
  大学毕业后,她出人意料地放弃了留校和参加双向选择的机会,近30岁的她义无反顾地从上海回到了生她养她的焦作。“理想中的他是什么样子?”记者问道。“我想我们得说得来,所以他最低得是全日制本科毕业;我想要孩子,所以他得在45岁以下,最好没有孩子;得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有住房。民族和地区都无所谓,如果我爱他、他爱我,我可以跟他远走他乡。”她相信,如果有缘,她的等待是值得的。

 
  [处于争议中]
  任尔争议四起我自岿然不动
  声讨者:
  已过不惑之年的焦作市民崔先生尖锐地指出,作为“劳模”,就应顾及“劳模”的形象,不要使“劳模”这一政治荣誉成为解决个人问题的“免死金牌”、混杂在世俗的浊流中。
  光明网发表评论称,把“劳模”当作一张征婚“王牌”,感觉有点欠妥。
  从事婚介工作多年的张先生更是尖锐地指出,“劳模”征婚是一种预谋,是在炒作自己。
  支持者:
  铁紫娟的母校、东华大学副校长吴楚武给她发来短信说:“我本人支持你的决定。做人做事实在为好。你的目的是明确的,是在寻觅你的另一半。祝你如意!等候佳音!”
  网友长袖善舞说,“劳模”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在传统思想的作用下,一位女士敢于走进婚介所,已属不易;能够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资料,可以称其为难;而像应聘工作一样,勇于公开自己的“劳模”荣誉,向人们展示自己,则是难上加难。铁紫娟:
  对于非议,铁紫娟显得很平静:“征婚是我个人的事情,那种认为‘劳模’一定传统保守的看法,其实是一种偏见。我渴望与‘知心爱人’一生相伴,我渴望有自己的孩子。然而年龄对于我来说,机会已经不多了,这也是我登报征婚的主要原因。我不想成什么名人,也不想炒作什么!”

 
  [专家之解读]
  透析名人征婚真爱得之不易
  “不光是名人征婚热。”从事妇女家庭研究多年的刘光泽先生说,“从大款征婚热、美女征婚热到今天的‘劳模’征婚热,近年来,凡与名利沾边的事情,总是异乎寻常地受到大家关注。让我们不免起疑,那么多人应征,有多少人是冲着爱而非“劳模”两字来的?”
  从事婚介工作多年的张先生说,婚介所中,像“劳模”等看起来似乎是“优质资源”的配置成功率并不高。成功率高分属两头,年轻的初婚者和年老的黄昏恋者。
  张先生分析说,所谓的“优质资源”征婚成功率不高原因有二:一是这些“优质资源”很难摆正心态,眼光过于挑剔;二是应征者冲名利而来的居多,会令“优质资源”感到无所适从。
  人们常说,感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无论是征婚者还是应征者,希望大家能够放平心态,早日找到心中的归宿地。
  “独守空帷暗长叹,芳心寂寞有谁怜,十年弹指一挥间,何时鹏程能得展,何时人月能两圆。这乱愁千万端,却与谁人谈。”
  ——铁紫娟自创
  ■本报记者王红伟
  在天安门广场和“劳模”们合影留念时,铁紫娟不会想到今后会为婚姻发愁。
  没有婚姻的生活,让铁紫娟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