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大亨的财富和爱情
“没有一个男人生来是让人喜欢的,即便王石或陈冠希,他只是要做他自己。”——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王石在普通中国人脑袋里的印象,大概来源于这么几件事:1,万科老板,这个房地产大佬在年过50后登上过珠峰。2,许多颇为世俗不容的言论,例如汶川地震后不久的“10元论”,例如“中国人没资格住大房子”。当然,还有这次婚变的八卦,让他变成又一个“晚节不保”的大亨。
如果说登顶珠峰引起了群体性的赞叹和膜拜,那么后面种种令人不快的言论,则把王石推向了群体情绪的对立面——尽管在2008年的夏天,王石最终妥协,但若干年后,当郭美美事件令红会信誉几近破产,人们反而能够在另一个层面体谅起王石当年的惊人之语。至于他对大房子的论述,再一次体现了这位硬汉不近人情的理性,其实作为新富阶层对中国社会二元化的焦虑,他的论述不无道理:东京和香港的人均GDP远高于中国大陆,大多数人尚且蜗居,何况我们。
激动的围观者,沉默的局内人
现在,王石再一次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中国的悠久传统把离婚视为可耻,维系家庭的统一则是成功的重要注脚,但王石,一个无数人膜拜的财富精英,没有做到。在小三泛滥的今天,人们自然而然地将不满倾泻在公众人物身上,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房价高企,房地产商这一标签,在语境中的涵义,也变得微妙起来。
一些中年成功男人在微博上为王石辩护,例如石康,他们认为以王石的地位和身家,完全可以“摆平”老婆与情人的关系,维持表面的和谐,并且举出其他大亨的例子,数落“成功男士”为了转移财产与前妻闹得鸡飞狗跳的种种丑态;反过来,从来以“硬汉”形象示人的王石,却很可能因为红颜选择“净身出户”,被认为潇洒和值得敬佩。这种观点,自然遭到了女权主义者的讨伐。
不过,颇值得玩味的是,大多数与王石打过交道的财经记者,却在此事的评论上表现了克制。《财经》杂志的记者慈冰,是王石婚变这则八卦在微博上重要的传播点,但他对《南都娱乐周刊》表示,他的本意不在于传播八卦,而在于讨论王石婚变对万科的影响。深圳新浪乐居副总经理、主编陶文杰在微博上的分析,大概道出了圈内人的心声:王石离婚是大事,不可能太保密,很多人其实早就知道,但为何直到今日才传开呢?其实大家一直在替王石保密。
“总之,王石很不好写。”《新世纪周刊》一名记者说,“王石不像潘石屹,潘石屹和张欣俩人的事,业界都知道,经常作为谈资。但王石的事,你发现没,博上有头有脸的人都没怎么转和评论。”
金钱观:从放弃股权到净身出户
对于说故事的人来说,每个传奇都激越昂扬,但故事的主人公甘苦自知。虽然有着非常不错的家庭出身,但1983 年,32 岁的王石到深圳发展时,身边储蓄几乎为零。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曾经被外部认为是一个遍地机会的所在,但王石从饲料生意开始,经历起起伏伏,在房地产开发大获成功之前,他也曾在一夜之间输掉30万,在80年代中期,这可是一笔巨款。
然而,如果仅仅如此,那么,王石也不过像那些年深圳产生的许许多多的财富传奇一样,只是应和了贫穷多年的中国人对于财富的巨大欲望。但王石之所以获得圈内人无以伦比的尊敬,是因为在1988年,王石把自己辛辛苦苦创立的企业,变成了国企——他把大股东的位置让给了国企华润,国家占股60%,剩下40%归万科。即便如此,王石也曾有机会持有这40%股份,但他的决定是40%股份归万科所有职工所有,自己只拿出2万块购买小部分股票——“如果当时他没有放弃持股,那么今天,当万科成为中国销售额最高的房地产公司——比第二名高将近一倍——王石会比现在多多少财产?在中国富豪榜上他会排第几?”
在以后所有的媒体采访中,记者们都会问到这个史无前例的决定,这个决定帮助万科建立了国内房地产业界最完备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而无论是房地产商,还是别的民营企业家,都很难跳脱家族企业的窠臼,在历年的胡润百富榜上,王石几乎都在三四百名开外,与其他房产大鳄占据十强之七八形成鲜明对比。
王石这样解答记者和公众的好奇心:“少年时代看了巴尔扎克、雨果描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社会场景。书中暴发户的形象非常负面,令人生厌。突然发觉我马上就要成为百万富翁了,犯嘀咕。要不要接受呢?为此让家乡的堂弟邮寄来族谱。安徽金寨王家上溯30代,寻到湖北,再往上到了江西,但没有一个地主出身,遗传基因就是农民。农民突然有钱干什么?基本上就三件事儿,修祖坟、赌博、娶二房三房。我突然有钱了会不会也是如此呢?我不大清楚。我能不能控制自己,没有数。既然不清楚,那就远离。”
对财富的必要舍弃,让王石在中国的财富阶层中与众不同,而此次“净身出户”的猜测,也来源于这次对更庞大财产的主动放弃。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谈到他和王石一起吃饭,张发现王石和其他老板很不一样,“不用公司钱,用自己的钱请吃饭,吃剩的,他要打包带回家”。
前文提到的《新世纪周刊》记者评论:“前阵国美的纠纷,就是因为家族企业做大与职业经理人的矛盾;包括朱孟依的合生,吴亚军的龙湖,都没有做到职业经理人制度,其实中国很少有人能做到,谁愿意轻易把大股东的位置让出去啊?这一点,是王石受到企业家们神一样尊敬的主要原因。”
然而,巨富加明星的戏码,毕竟已有太多先例,而故事女主角早年以裸露博版面的诸多事体一一曝光,又让围观群众自动把委身骗财等等情节,脑补进王石这一次的花边故事。即使在万科内部,王石的这次婚变,也并不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谅解,尽管他是万科的精神领袖,一名万科员工半开玩笑地反问:“也许对方不是女演员,舆论会好一点?”
爱情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与潘石屹张欣这对夫妻的活跃不同,王石与其发妻的关系,一直笼罩在诸多猜测中,两名采访过王石的财经记者都向本刊表示,江湖传言,两人已经分居多年。而王石唯一一次在公开场合谈到他的发妻,是在2007年,王妻在相对低位大量买入万科股票,此后王石发表文章公开道歉,除了解释这次投资是其妻理财人士的一次失误,更难得地提到了这名女性:“我的妻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纤弱女子,但她一直理解并且尊重我的价值观。从万科成立以来,她从来没有过问过万科的任何经营事务,除了我的薪酬收入之外,也没有从万科获得过任何好处……这二十年来我妻子的所作所为,已经足以赢得我的尊重和信赖。”
万科公关人士表示对董事长私事不便回应,但该人士也对《南都娱乐周刊》承认,在网络传闻铺天盖地之前,公司内部已经有王石婚变传言,但“网络太厉害,现在我们也通过网络跟进,知道的不比你多。”他同时表示:“其实万科内部也只是当做八卦,没有感到很紧张,应该不会影响到万科股价,因为你也知道,他(王石)去年到哈佛游学——其实这么说吧,他从2002年开始已经慢慢淡出,现在公司事务包括买地等,都由总经理郁亮负责。”
2002年,也就是王石登上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开始他著名的“7+2”探险的那一年——所谓“7+2”,就是七大洲最高峰加南北两极,全世界完成这一壮举的不超过20人。不过王石第一次对雪山的征服始于1999年,他登上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登顶前一晚,这个有名的硬汉受到高原反应折磨,据说在大本营的帐篷中呻吟了一夜。
王石也曾经说:“登山是一种让人后悔的活动。登上去的感受就是赶快下山,下次绝对不来了。”但,事实是,他仍在不断攀登。最近的一次“攀登”是去哈佛,虽然婚变的消息令这次游学的深层动机遭到怀疑,但王石确实在60岁的年纪,从ABC开始从头学习英语。
10月28日,也就是婚变消息传开的前一天,王石在微博上回答了网友关于如何面对挫折的问题,他写道:“走自己的路,真有走不下去的时候,后悔为什么置己于绝境?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要么认输,要么硬着头皮往下走。我只是选择了后者。”
无论是年轻时代放弃了汽车兵(在70年代末这绝对是热门职业),或是创业时主动放弃股权,后来又放手培养职业经理人自己去登山,又或是发表那些当时不受待见的言论,再或是选择了这位田姓演员,这个股票代码000002的公司董事长,其实都已经早早给出了回答,在今年8月出版的《王石说》里,王石说:“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003年5月29日人类登顶珠穆朗玛峰50周年之际,中国珠峰登山队B组3名队员于5月22日14时50分至15时30分先后登上珠穆朗玛峰。队员王石和刘建在14时50分成功登顶珠峰。
2006年8月,王石与冯仑等著名企业懂事长共同发起“纪念中国现代登山运动50周年翻越太白山”为期三天的穿越活动,于8月8日成功穿越了海拔3767.2米的太白山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