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质无法满足自己的时候,我们寻觅的是心灵;当成功只剩自己独享的时候,我们憧憬的是爱情。
李静:一手抓幸福 一边往前走

    关于李静,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都有无数的话题,仿佛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但能让记者在短暂的采访过程中,从对她有着陌生的距离感,到采访结束时的意犹未尽,也许,这就是李静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2012年12月2日,以“梦想照亮现实”为主题的“2012创业邦年会暨创业邦100年度颁奖盛典”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举行,东方风行集团创始人李静当选“创业邦—2012中国年度女性创业人物”,同时获奖的企业家有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和小米科技CEO雷军。李静一袭黑色职业装,举止优雅大方而又十分干练利索的上台领奖,并接受采访,格外引人瞩目。

    毕竟,她是当天唯一一位女性获奖者。主办方认为,李静从零做起,打造了最受中国年轻女性欢迎的节目和最具影响力的化妆品电商品牌,是媒体人创业成功的典范。

    然而,这只不过是她一大堆数荣誉称号中的一个,李静曾名列“2011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第57位,两次被评为“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主持人”,获得2008年“年度最佳制片人奖”等数十个奖项和荣誉称号。从社会的知名度来讲,她是拥有近700万微博粉丝的明星主持人;从商业界的身份来看,她还是东风传媒集团董事长,也是电视节目的制片人和出品人。

    面对这样一个从一无所有,到人生成功的几乎无可挑剔的受访者,而且还是一个以采访名人为职业的知名主持人,记者前后花了一周多的时间去构思采访的问题,以期从她的身上解读出更多、更深的东西来。

 

    谈东方风行集团: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

    1970年6月24日,李静出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父母都是铁路系统的普通工人。从河北师范大学手风琴专业毕业后,李静在老家张家口电视台找了份主持人的工作。当地广电局的局长找她谈话,说“你才22岁,如果你不走,我以后推荐你当副台长。”但倔强的李静却不甘于此,一心想着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并动了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念头。结果导演系没考上,她转考文学系,学起了编剧。

    回忆起那段时光,李静告诉记者:“虽然在上学期间,我一直不是个好成绩的孩子,可大家不断鼓励我,告诉我,我是个很受欢迎的孩子,因为我善良、大方、人缘好、懂感情。”1993年,李静进入北京电视台,1995年又进入很多人都羡慕不已的央视,主持《欢聚一堂》《周末大回旋》《精彩十分》等节目。1999年,李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选择了从央视辞职,与戴军及一群铁了心要干电视的年轻人,租了间平房,成立东方风行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通过不懈的努力,李静打造出了一期十分有影响力的名人专访节目《超级访问》,并成为中国第一个把节目卖给电视台的人。到了2007年,拥有多档知名栏目的李静已经有了数千万元身家。这个时候,李静曾想把公司卖掉,然后过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也正是此时,李静认识了红杉资本中国创始和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微博)。沈南鹏对东方风行做了快速的调查后,除了提供一份颇具吸引力的估值方案,还帮助李静勾勒出一个超出她想象的蓝图:以节目内容为支撑,发展自有品牌和商品零售。如今,东方风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集团,并建设了乐蜂网。

    被问及对如今年轻人创业的建议时,李静告诉记者:“创业需要学会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因为创业一是游戏,二是做事情,一定要有常人没有的激情。

因此认清自己很重要,不要愚昧地坚持,也不要盲目地放弃。”

 

    谈“静佳”品牌:美丽来自心情的愉悦

    作为一名企业家,李静永远都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她告诉记者:“我小时候胆儿特别大,属于敢站在坟头上蹦的那种。但管理公司时,自己就像一个指挥官,每时每刻都在做判断。以前我对没兴趣的东西不听,现在必须要听,使劲听,要听懂,不懂就问,还要记住。但是等过了那个坎儿以后,你再去听,再去想,就发现原来也没那么难。你能听明白,明白了就会发现有趣味在里面,你就开始享受这种挑战。”

    作为一个女人,李静是明智的。她说:“有数据显示,女人一生中会把70%的收入,用来购买与美容相关的产品。但我觉得这件事没有固定的比例,我不喜欢女生只买贵的,不选对的,我认为大家应该做一个智慧的消费者,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其实美丽并不一定需要很多金钱,美丽首先来自心情的愉悦。”

    正是由于对美丽的独特理念,李静创建了自己的护肤品品牌“静佳”,并面向全球选取精油,目前已经是网络上销售的单方与复方精油的冠军品牌。2012年,李静在法国香水小镇格拉斯开设了静佳芳香实验室,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精油香氛产品,消费者好评如潮。

    因为做化妆品品牌的关系,李静喜欢收集好看的精油产品和化妆品。她对记者表示:“其实做所有事,我从来没想着这个事情给我带来多大的收益。我没有过度去想,只想不要给公司带来损失,我把心态和底线定得蛮低的。至于有多大的收益,我没有去渴望,只想怎样把这件事情做成。作为公司领导者,永远不能考虑个人的喜好。刚才说我的好奇心,其实不能只是我的好奇心,而是我和这家公司在一起的好奇心,而且这家公司又流淌着很鲜明的我的个人风格。当我的好奇心、兴趣跟公司的成长在一个轨道上时,我才会真正选择。反之,我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