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质无法满足自己的时候,我们寻觅的是心灵;当成功只剩自己独享的时候,我们憧憬的是爱情。
当下的婚恋观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的婚恋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媒体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个时代的婚恋观,折射出人们的社会观念,反映社会现实,交织着各种社会问题。在当今社会,传统婚姻形式不再是个人的唯一选择,婚恋观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究竟当下的婚恋观是如何形成的?社会变迁对婚恋观产生了哪些影响?婚姻功能的历史演变与当下婚恋观的形成有何关系?女性是不是现实婚恋观的“罪魁祸首”?本期,我们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多元婚恋观乃社会变迁的产物

  长期以来,老百姓的婚恋都是一个比较私密的话题。如今,婚恋逐渐跨出私人领域,迈入公共空间。不论是“剩男剩女”的大行其道,还是“富豪相亲会”的甚嚣尘上,抑或是娱乐明星的分手“传奇”,婚恋成为一场以情感之名的社会焦虑。

  层出不穷的婚恋话题,不过是婚恋观的外部投射。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婚恋观日益多元。换言之,婚恋观的演变,是公众对当下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回应与策略,是社会转型整体之痛的缩影。

  首先,婚恋商品化和市场化,使得婚姻进入的成本大为提高。不论是购买新房,还是聘礼,抑或是置办酒席,婚姻的“门槛”不断提高,一般的城市家庭需要拿出两代人的积蓄才能完成这一目标。在商品化进程中,金钱成为情感表达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甚至成为衡量生活好坏的重要标准。于是,对所谓更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浸润甚至异化了人们的婚恋观,让部分人的情感生活变得庸俗而乏味,滋生出“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后笑”的极端个案。

  其次,社会联结纽带的松弛,让家庭本位逐渐转向个人本位。在传统婚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某种意义上就是家庭本位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原子化、利益碎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逐渐得到强化,人们更加关注主观感受和婚姻生活的质量,在婚恋活动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与话语权。从这个角度上说,婚恋观的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此外,社会流动受限,导致“门当户对”的阶层内婚姻越来越流行。面对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和高度不确定的市场,人们在择偶的过程中会谨慎地考察对方已有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估。阶层渐趋固化,使得“门当户对”的阶层内婚姻一方面因匹配性、稳定性高而受到部分人的追捧,另一方面也让一部分条件差的草根人士感受到强烈的剥夺感。

  沉重的现实,让一些父母发出“谁来娶我的女儿”的呼号,也让一些青年人萌生“去哪里安放我的情感”的惆怅与失落,这样的无奈与艰辛,是当前部分人婚恋困境的一个缩影。尽管如此,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好情感的追求。相亲活动常态化也好,“半裸婚”也罢,为了寻找到生命中的那个人,为了“在一起”,人们不断付出,直至最终收获。

    总之,多元婚姻观是社会变迁的产物,是一种正常现象。与其抱怨与批评,不如包容与理解;更重要的是,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失去对美好婚恋的信心与希望。

 

  婚恋观的形成源于性别不平等的现实

  提起当下的婚恋观,许多人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太现实,太功利。在众多关于婚恋现象的报道中,即使是对于婚恋现象的客观描述,车、房、收入等字眼也隐含着对“现实”“ 功利”的阐释。

  而在对这种“现实功利”的婚恋观的拷问中,女性通常被认为是“罪魁祸首”,备受指责:房价上涨,专家称“丈母娘刚需是推手”;一份仅用一个月的时间调查了300多人的“全国聘礼地图”在网上迅速走红,令众多网友感慨娶个媳妇好“昂贵”;各种“富豪相亲会”的报道中,详细描述富豪的择偶条件苛刻堪比“选妃”,肆意渲染甚至夸大应征女性的“趋之若鹜”;在关于单身人士婚恋状况的诸多调查中,女性在经济方面的择偶要求总是被刻意强调,“七成女性要求有房才结婚”“近九成受访女生不接受‘裸婚’”“18岁~25岁女性中有七成喜欢成熟稳重、有经济基础的‘大叔’”等数据比比皆是……种种直接或间接的鞭笞,不一而足。

  在这样充满了强烈“道德谴责”的语境下,深层次的原因被掩盖了。究竟是因为女性太功利才导致了当下婚恋观的现实,还是社会现实的无奈迫使女性在婚恋问题上不得不更多地进行现实的考量?

  当今社会是高度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根本内涵就是资源的竞争,升学名额、发展空间、招工机会,甚至于婚恋对象都演变成资源。女性是否有平等的机会获得这些资源,是性别平等一个起码的体现。然而,女性目前仍处于相对弱势,从人生轨迹来看,每一环都无法站在与男性同等的位置上。因为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许多女孩被剥夺了出生的权利;有幸出生了,却由于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不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就业时却因为性别的缘故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就了业,职场的“玻璃天花板”导致她们无法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晋升机会;结婚生育后,却不得不在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对方工作等方面比男性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还要面对职业发展的停滞甚至中断;一旦离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承担的家务贡献难以得到补偿。

    两性在以上诸多方面的不平等,新婚姻法对于离婚女性保护的不足,离婚后家务贡献补偿制度的实际操作困难,倒逼女性不得不在择偶阶段未雨绸缪,更多地考虑经济上的保障,这是无奈的选择。女性择偶现实,其根源在于性别不平等。一味地指摘她们现实、功利,甚至视为“现实功利”婚恋观的根源,是对女性极大的不公平,是本末倒置。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性别不平等,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规范和引导所有的政策法规,推进其在各个领域的落实,保障男女两性参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平等,才是治本之策。

 

  从婚姻功能的历史演变看当下婚恋观

  婚恋观通常指人们对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婚恋问题,看似个人私事,实际上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比如是一夫多妻还是一夫一妻,婚后居住地点的选择等,都受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正如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言:“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之中去寻找。”所以,剖析当下的婚恋观,了解婚恋问题的社会干预必须回归到其形成的历史中去追寻。

  在传统文化中,婚姻一直是家庭和社会的大事。儒家文明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由此推导出父子、君臣的等级关系,将婚姻视为尊卑上下等级关系的基础。而婚姻的生育功能,因为关系到种族繁衍和社会完整,也被看做是国家、民族和家庭的“公事”,甚至视为婚姻的唯一目的。这种情况下,社会力量介入并对婚姻进行规范就显得非常“正当”了。

  传统文化对婚姻的要求可谓方方面面,有类似“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等对适龄男女必须结婚的要求,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婚姻要件的要求,有婚后不能生育孩子可以驱逐妻子的要求……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例,一个“命”字似乎就排除了婚姻当事人自己选择的权利,缺乏这个要件的婚姻是不被社会认可的。如果男女因为感情而选择“私奔”,那么将面临着严厉的惩罚,甚至会被殴打致死或者投井溺死。即便在婚姻内部,性也只能屈从于生育的目的,性欢娱被排除,甚至被看做是罪恶之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避孕、堕胎等技术出现,人们(主要是女性)有机会对自己的性、身体以及生育活动进行控制,这对婚姻和生育的关系一致性产生了影响,而人工授精、克隆技术则彻底颠覆了婚姻和生育的一致性,生育不再必须以婚姻为基础。伴随着同性恋逐步被认可、接纳乃至同性婚姻合法化,婚姻的性别基础也进一步被瓦解。这也让建立在生育、性别基础上,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传统婚恋文化失去了正当性,不再具有普遍的强制性。

  从婚姻基础的演变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婚姻,更多地承担着生育的职能,婚姻的价值也立足于此,个人的幸福和选择都要服从于家庭、国家的利益。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权利、自由等因素被视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个人谋求幸福的正当性不再因为家庭、国家的利益而被否认。

  现如今,恋爱自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同居、试婚、不婚等多元化的方式,使得年轻人不再将结婚作为唯一选择和情感的最终归属,社会公众对于多元化婚恋模式的认可和接纳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因为现代法治理念强调:只要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个人有充分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和自由。这也就意味着,选择结婚还是单身或者其他伴侣关系,选择生育孩子与否等等,都应该是个人的选择,只要没有触犯他人权益,都应该得到社会尊重,而不应该受到干扰。

    总体上来看,虽然传统婚姻模式当前仍占主导地位,视单身为公害甚至强调要对大龄未婚青年“判刑”的呼吁、歧视不符合传统标准的婚恋形式等现象在当前社会依然非常普遍,并且市场会呈现新方式,婚姻的幸福在于爱情的夙愿仍然遭遇着社会挑战,但是婚恋选择已经不断沿着尊重个人意愿回归,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有关平等、自由原则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

 

    婚恋观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

  在社会现阶段,婚姻仍是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最终是否选择婚姻,或者选择何种形式的婚姻,关于婚姻的考虑都难以逃避。

  众所周知,婚恋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人们据此来选择自己的婚姻状态。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人生历程、社会经验不同,三观必然千差万别,反映到婚恋观上,自然呈现出多种形态及样貌。

  在当今中国,我们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和现实等各种途径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婚恋选择,有“有情饮水饱”的“爱情至上主义”,有“克己复礼”的禁欲主义,有“物质高于一切”的拜金主义,有“只要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潇洒主义……我们越来越发现,所谓“标准”的婚恋模式并不存在。

  这,正是开放社会下的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

  由于每个人对于婚姻的定义不同,有些人选择利用婚姻关系改变家庭、命运,有些人则对此嗤之以鼻,无可厚非的是无论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都无权干涉他人。这世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婚恋形式,我们并不认同,但这不能成为轻视或者鄙视他们的理由。那些用自己的婚恋观来观照并“谴责”他人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因为你的选择不应成为别人的标尺。

  我认识一位非常优秀的漂亮女性,她每次的恋爱对象都很丑,家境也不好,没有钱,她最后决定结婚的对象除了有上述“瑕疵”外,更重要的是比她大11岁。当我问她为何偏爱这样的男性时,她的回答是:“因为这个人让我感到安全,他能给我我想要的那种女王般的感受。”传统的观点总是认为“郎才女貌”才相配,这样的组合在世俗的眼光里,可能是大大的不幸,然而他们现在很美满,因为两个人都能在婚姻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那次离婚潮,我的不少同学就是那次离婚潮的受害者。那时,离婚似乎成了成天吵闹的家庭的唯一“解药”,很多当时家庭解体的孩子后来在选择婚姻的时候,都会带有特殊的印记,比如倾向于选择成熟稳重、年龄偏大、经济条件好的另一半,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家庭安全感。如果不明白这些缘由就盲目地批评他们拜金或者有恋父情结,其实很缺乏包容。

    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思想,因此也无法迫使别人拥有和我们相同的婚姻观。对于每个人而言,自有法度道德标准来规范他们超出人类接受能力的部分,我们没有权力用自己的思维来为他人编织所谓的婚姻标准。在我看来,拜金也好,爱情至上也罢,利用婚姻改变命运亦无妨,无所谓正确与不正确,也不要搞什么整齐划一的一刀切,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无论做何选择,只要不违背人伦法度,不伤害他人,都是值得尊重的。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开放和多元,现代人应该有包容的气度,应该善用换位思考的能力,理解和包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婚恋观,甚至保护那些拥有比较特殊婚恋观的“正常人”。 

 

  选择现实主义只因爱情幻灭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看着格林童话,想象白马王子驾着祥云找到自己,带来幸福和美满。后来的后来,我们长大成人,看着身边周遭,知道了白马王子也只是普通人,幸福要靠自己创造。”——这是一位儿时伙伴改编的歌词。她说,这是现代女孩寻找伴侣时观念转变的写真:从幻想到现实,从依赖到独立。我认同。其实,现实、独立没什么不好,也算是突破传统角色期待吧,只是,突破了这种期待的女孩往往背负着社会的道德审判,更有过了度的,直接从浪漫主义投入现实主义的怀抱。

  现实主义代表一:“后微物质女”。她们是这样一群女孩:经济独立,对爱情曾全心付出不计较得失,对婚姻曾奋不顾身不顾物质限制。然而,当外因致使爱情出现危机后,她们开始相信爱情不可靠,物质才可靠。说她们是“微物质女”,是因为这群人本身经济条件不错,不需要依附于他人,有独立思考能力,能辨青红皂白,与“拜金女”等有着本质的区别。

  海归女H与相恋两年的男友回国,在人地两生的上海打拼,想靠自己能力闯出一片天地。一度,男孩因考虑职业发展方向而辞职在家,经济负担全落在H身上,H却无所谓,常说:“我出门养家,他负责顾家也没什么不好。”虽然月月光,但“女主外,男主内”的日子一样有滋有味。就在两人决定走进婚姻时,状况出现了。男孩的父母坚决反对,理由是正因为有了这样主外的女人,男人才落魄至此,说什么也要拆散两人。这样的反对有些无理取闹,男孩周旋于父母与女友之间,渐渐疲沓,终于提出分手。一时间,H崩溃了:除了坚定走在一起的爱,自己从未对他索求过什么,难道这样的要求都过分了吗?在上演各种狗血桥段后,两人分手已成定局。H打来电话向我诉说:“我不相信爱情了,爱情太脆弱,还是找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吧!至少,‘有成’说明他有一定的抗压性,不会因为外界的风吹草动而摇摆;‘有成’,就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双方都不会太亏。”如今的H,每个周末都在各种相亲局中穿梭,虽然脸上依然挂着笑容,找对象的排序标准却变了:经济条件优先于一见钟情。这个故事到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眼里就变成了:太要强、讲物质的女孩找不到真爱。

  现实主义代表二:“1/3糖主义女”。她们是这样一群女孩:有点自私,在好东西面前,连分一半好处给男方都嫌多,先霸占2/3,留1/3给伴侣。她们多半都曾任劳任怨,遭遇伴侣的背叛后,开始事事为自己着想,做好随时脱手的准备。这种女孩的爱情故事一般始于显性利他,完结于显性利己。不过她们也不太受人待见,因为社会习惯于见到隐忍的女人、默默奉献的女人,这样赤裸裸的自私,在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眼里只有批判:把这种女人娶回家就是遭罪。

    我的朋友中,不乏这两种人。若是不知道她们的故事,恐怕我也会如围观群众一般,截取她们的某个生活片段指指点点,所幸,我能走近她们,了解她们。这些身边的人与事,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在他人的感情生活里,围观群众要做的就是三缄其口。而那些曾是怀着美好幻想的“小白兔”,幻想破灭后变成刺猬的伙伴们,希望你们在蜷缩着保护自己的同时,别伤害主动示好的“小白兔”。

 

  拜金思想使婚恋更像一桩生意

  最近,岳父、岳母分别遇到一件让人感慨颇多的事儿。

  岳父回了一次老家,心理受了很大冲击。他恨恨地说:“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忙着赚钱,我认识的一位中层干部,因嫌工资低,辞职开了歌厅,结果挣了大钱。有些家伙以前穷得要命,现在都发了!”

  我们的口号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投射到个人身上,就变成了“以挣钱为中心”,谁挣钱多谁就成功,谁挣钱多谁就自我感觉良好。在自我感觉良好的这些“成功人士”面前,挣钱少的人常觉得很压抑。

  岳母呢,则给人当了一回婚姻参谋。她之所以赞成那门亲事,理由是那个小伙儿还不错,而且最重要的是家庭条件好,有钱。

  这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关系很紧密。现在,拜金思想仿佛统治了一切。人们凑在一起,话题总是围绕着票子、车子、房子转——市民闲谈,不是说这个发了,就是聊那个赚了;同学聚会也不免俗,总有人试图用看似不露声色的方式,显摆自己“低调奢华有内涵”,而所谓的“内涵”,通常是自己的位子、票子和车子。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那些张罗着找对象的男女们,也被拜金思想统治了。

  出于人的本性,我们对男女婚恋,从感情上说最希望的还是找到情投意合的人,与相知相爱的人能够相守一生。这种“纯爱模式”,以校园恋情为代表。很多大学情侣,恋爱关系确立很久,还不知道对方的家庭到底如何,双方的事业和前途也是完全未知的。

  而走出校园后的婚恋,则更像一桩生意,婚恋流程与“纯爱模式”几乎截然相反:两人还没谋面,就先打听清楚对方的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级别,作为确定见面与否的重要因素;才见过一两面,就能够迅速摸清对方的薪酬、福利和家底,据此来决定是否继续发展。

  很多青年男女,你问他们择偶时最看重什么,他们常常心口不一,嘴上说更加重视感情因素,想找到对自己好的人,实际操作时首先关注的却往往是物质条件。是什么撕裂了他们的婚恋观?是横流的物欲极大地冲击了我们的感情世界和精神世界。君不见,很多人经常一边义正词严地强调“感情怎么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痛骂那位宣称“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性;一边却在悄悄寻找属于自己的“宝马车”。

  想起一个笑话。一个财主宣称“豆腐就是我的命”,可当桌上有肉时,他却拼命吃肉,豆腐碰都不碰。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豆腐的确是我的命,但是我看了肉,连命都不要了。”

  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正统的,认为真情最可贵,被金钱所左右的婚恋选择是可耻的。但是,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对我们进行反教育,告诉我们,与其选择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感情,不如抓住实实在在的金钱和利益。所以,很多年轻人正在做跟这个财主一样可笑的事情,虽然高调宣称婚姻必须建立在真情的基础上,但他们牢牢抓在手里的,却往往是真情以外的物质。

  但是,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即使住着黄金铸就的婚房,如果房子里没有了真情,里面得有多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