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爱莲说》
前两天,上网查学习资料,不经意间看到了周敦颐的《爱莲说》,细细品味了一番,感触颇深.这篇文章寥寥数语,却精到的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几百年来传诵的佳句,本意是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对我们的启发是,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可能有好有坏,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我本人也很喜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样的句子,意思是通达正直,行为端正.文中还以牡丹的富贵、菊花的隐逸作为反衬,更写出了莲花既积极向上,又能保持自己的气节和操守.这对于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今人来说也很有现实意义,如今世界范围是和平发展,我们的国家是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每个身处其中的人,积极的建设自己的祖国,积极的建设自己的家园,积极的提高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我们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获得.我个人认为以正直的、塌实的、磊落的方式方法去获得才是最应该提倡和受到人们尊重的,期间定会付出许多的辛苦和努力,但是这样得到的才会安心和长久,这个过程也就是一种享受和美丽了.以下附上《爱莲说》原文、译文和在网上看到的一位大学教授的评说,和大家分享.

爱 莲 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主题: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追名逐利,苟随世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的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注释:1、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3、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教授评说:《爱莲说》里面很有意思,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另外就是价值取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放在首位.我想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有一种普世原则.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我想《爱莲说》今天的意义首先应该在这里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大道288号四层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会员单位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姻家庭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

上海市婚姻介绍机构管理协会理事单位

上海市婚姻介绍机构管理协会五星级诚信单位

版权所有:钻石婚恋 沪民政字第 0473 号

客服总机:086-021-58886580 

客服传真:086-021-58783020

客服信箱:customer@zuanshi.com

法律顾问:上海宋海佳律师事务所 宋海佳律师

技术支持:上海广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沪ICP备11024223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图片﹑信息等资料,均为钻石婚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