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自己的美丽!
寻求自己的美丽!


“从少年时代起,我就想,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片没有人能闯入的天地,只有他自己是它的主人,每个人都有外表的生存方式,以及另一种不为人所知,绝对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这并不是说其中一种是精神范畴的,另一种是非精神范畴的,或者一种是允许的,一种是禁止的,只不过每个人都会时不时地抛开一切束缚,独自或和其他人一起悠然地生活一段时间,每天一小时,每周一晚上或者是每月一天,而这种秘密而自由的生存方式从一个晚上延续到另一个晚上或者从一个白昼延续到另一个白昼,时光也在一小时一小时地流逝”.
 
弗郎索瓦•利奥塔在《后现代道德》一书中的这段话,一直让我沉浸,也总是让我愧疚,因为我总是在寻找自我空间的时候,发现这样的一个空间,因为太多太多的杂念而不再属于真正的自己,无法抛开束缚,无法悠然面对,时间按着它的步子在流逝,我只能在后面追赶着,迷失着,拷问着,寻求着,却从来都没有享有着.

我一直认为,正是因为人的到来,世界才有了更多的精彩,但人却在越来越丰富和精彩的世界里,渐渐地发现无法寻找到自己,满耳声音,却听不到自己的呼喊,满眼琳琅,却找不到自己的美丽,内心在与外部的交流中,受到的阻隔,不是他人他物,正是我们自己,一切都变得模糊,于是一切都成为未知,而我们自己,也在这样的一种浑浑噩噩中,堕入一个自己也无法说明的深渊.想到这样的一句话:“我们在赤裸裸的虚无主义中颤抖,在这种虚无主义中,近乎万能者和近乎空虚者为伴,最具能力者却不知为何目的去使用能力.”虚无中的世界中,我们自己也变得虚无,神秘主义重现,隐匿了我们的身影,我们倒在美丽的废墟中.

于是,我试着离这个世界稍微远一点,在我和他人之间隔出一个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看清他人的样子,才能知道属于我们的,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距离.每个人都只有先成为自己,为自己立法,才能感应他人,与自己的对话,在这个时候所体现的,是一种意识的清醒.世界的烦躁,已经是一个事实,自己是否跟着烦躁,却是一个选择,跟着世界的声音而去,自己将永无宁日,寻找内心的声音,或许也会躁动,但不会是随他人的烦躁,这样的烦躁,恰恰是安宁要到来的表明.我们都有自己的面具,因为我们要面对别人,内心需要掩饰,一个没有面具的人,只是他自己,是除却了所有的烦躁和尘埃后,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的样子.无论如何地在他人的世界里存在,或者无论在他人的世界里如何地存在,都是我们应对这个世界的模样,当一切都静下来后,我们看着自己,如同灯光下的影子,模糊却又真实着.陆象山说“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有剥落,有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每天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在没有了白天的喧闹后,在除却所有附加的身份后,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能问那么一些问题,似乎是一件值得自己高兴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我自己这样地存在着,至于价值几何,已经是另外一回事.言语是自我表述的一种方式,但我更喜欢文字,文字表达出来的,因为用心去写,所以更加真实,我一直都说,许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是写文字的人鲜红的心.曾跟他人说过,人越清醒,也就越痛苦,但即使糊涂能快乐,我也愿意追寻这样清醒的痛苦,这样至少让我明白自己所思也有所记,能在以后找到如今生活的样子.

我们的价值,不仅在于我们自己的所为,也包括他人的认可,因为社会正是在一种相互认可的关系中得以确立. 我们的认可,部分地是由他人的认可构成的,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者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会对人造成伤害,或成为一种压迫的形式,它可能把人囚禁在虚假的、被扭曲的、被贬损的存在方式中,因而使人产生对自己的怀疑和一种虚妄主义的想法.我们得到他人承认的前提,是我们同样承认他人的存在,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推己及人,儒家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是肯定自己能施,有所施,后是承认他人的地位,我们才能确定是否可以施.我们需要得到他人的承认,但我们的价值并不是在他人的承认中,才得以完全地存在,因为他人的认可,如同我们对他们的认可一样,或许有着扭曲和误解,只是部分的认可,因此我们自己的行为,才是最根本和关键的.胡适先生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曾言:“你要想有益于社会,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有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是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救出自己,才能有救他人的可能,实际上我们都是在相互救赎,因为由于我们对他人的承认,我们可以在他们那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对自己能有另一个了解的途径.我们不比任何人高贵,也不比任何人卑贱,因为我们都一样,都是自己的主人,在我们这里,我们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尺度,而不是他人的主宰.

世界或许阴霾,但阴霾也是一种美丽,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是否能有发现美丽的心,我们的美丽和他人的美丽,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美丽,怕的是我们之间存在着太多的杂物,使得一切都变得沉重而且虚假.真诚对待自己,真诚对待他人,真诚对待世界,无论他人和世界如何对待我,我都以自己的方式回应,或许才能不总是感觉到差距的存在,因为自己能坚持的生活,才是最值得我们敬重的生活.
  
我不得不用席勒在《美育书简》中的这段文字来结束这些凌乱的文字,因为我一直在寻找着这样一个有美的地方,以及这样的一种美,或许我这样生活的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美,只是我自己没有发觉而已.“在吝啬的自然剥夺了人的快乐的地方,在奢侈的自然解除了人去努力的地方,在迟钝的感官感觉不到需求的地方,在强烈的情欲得不到满足的地方,美的幼芽都不会萌发;在人像穴居人那样隐藏在洞穴中,永远单独过活,在自身之外,找不到人性的地方,在人成群结队过着漂泊的生活、永远只是充数、在自身之内找不到人性的地方,美的幼芽都不会萌发,只有人安静地在自己的茅舍同自己交谈,一走出去就能和自己交谈的地方,美的可爱的幼芽才能生长,当清新的气息使感官向微弱的感触开放,强烈的温暖使丰富的素材活跃起来的地方.——那里盲目素材王国在无生命的创造中崩溃,成功的形式甚至使最微不足道的自然高贵起来,——在欢乐状态和幸福的区域中,只有活动导致享受而享受导致活动的地方,只有从生命本身产生神圣的秩序以及由秩序的法则发展起生命的地方——只有在想象力永远摆脱了现实,却不背离自然的朴素的地方,——只有在这些地方,感官与精神、感受力和创造力才能在难能可贵的平衡中发展,这正是美的灵活和人性的条件.”


 

上海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大道288号四层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会员单位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姻家庭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

上海市婚姻介绍机构管理协会理事单位

上海市婚姻介绍机构管理协会五星级诚信单位

版权所有:钻石婚恋 沪民政字第 0473 号

客服总机:086-021-58886580 

客服传真:086-021-58783020

客服信箱:customer@zuanshi.com

法律顾问:上海宋海佳律师事务所 宋海佳律师

技术支持:上海广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沪ICP备11024223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图片﹑信息等资料,均为钻石婚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